在建校70周年之际,体育科学学院回顾十年奋进历程,始终坚持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初心使命,以“体教融合育新人、赛事赋能强特色”为育人主线,在党建思政、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的体育力量。
党建引领,铸魂育人
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创新构建“一心双融三化”党建工作路径。坚守“砥砺为党育人初心”,推动“党建+治理”“党建+思政”“党建+竞技”“党建+信访”双融双促,实现党员发展标准化、支部建设规范化、党建工作体系化。十年来,发展师生党员100余名,2个党支部获校级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,涌现出校级优秀党员、优秀党务工作者20余人。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,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。

专业建设,提质培优
学院现有体育教育、运动训练、运动康复、体能训练4个本科专业,2014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(体育)专业硕士研究生,2016年成立华东地区首个足球学院——合肥足球学院。在校生规模从2015年的600余人发展到2025年的1000余人。
体育教育专业作为省级一流专业、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,构建“三个平台、八大模块”课程体系,《羽毛球》获批省级MOOC示范项目,《篮球》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,《体育统计学》获批省级线下精品课程。十年来,学生获省级师范生基本功比赛一等奖4项,2人获“安徽省十佳大学生”称号。
运动训练专业2016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,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招生规模从40人/扩至130人/年。在“政产学研”合作教育模式的推动下,竞技体育实现了“安徽一流,全国知名,走向世界”的目标。所培养学生2名参加奥运会,获10多项世界竞赛奖项、近百项全国竞赛奖项。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、二、三等奖各1项。
运动康复专业2016年获批,2017年开始招生,依托省级科研平台和7个专业实验室,构建“三个平台、六大模块”课程体系,就业率稳定在98%以上。
学院持续推进体育俱乐部制改革,成立19个专项俱乐部,构建“教、学、练、赛、测”一体化课程体系。2025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吸引师生3900余人次参与,13个项目刷新校纪录。2024年学生体质测试优良率达29%,连续两年超额完成省委考核指标。

师资引育,强能砺教
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,专任教师59人,其中教授5人、副教授22人;博士6人,在读博士4人;省教学名师1人,省教坛新秀3人;硕士生导师19人,双能型教师56人。师资队伍中包含世界冠军1人,国际级健将1人,国家运动健将4人,国家级裁判员6人。
学院建有安徽省运动健康信息监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、安徽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合肥师范学院分中心等2个省级科研平台,拥有低氧健身技术研发实验室、运动员生理机能评估实验室等7个专业实验室。十年来,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,主持省部级项目30余项,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,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。

竞技育才,誉冠江淮
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、体育的重要论述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“体教融合育新人、赛事赋能强特色”为育人理念,构建特色鲜明的竞赛育人体系,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。
十年来,学院学子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、世锦赛、亚运会、全运会、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,共获得200余枚奖牌。在安徽省第十四届、第十五届运动会高校部丙组比赛中,金牌榜和奖牌榜稳居省内高校前列,其他省级体育竞赛获奖数百项。
2023年以来,学院在国际顶级赛事中斩获10金4银1铜,在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得58金70银38铜。李志勤老师获成都世界运动会60公斤级散打冠军并作为全球运动员代表发言。毕业生胡凯同学包揽2025年射击世界杯四站6金1银,李翔同学全国田径大奖赛夺冠并刷新安徽省混合4×400米接力纪录。男篮实现全省七连冠,学院男女篮在CUBAL东南赛区均创造历史最佳战绩;女足获全省亚军,男足获全省季军。
涌现出李志勤、李慧茹、周庆媛、王自豪、胡凯、夏琦、徐桥、苏雨恒、俞思源、彭梦茹等一批优秀师生。体育科学学院荣获“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先进集体”表彰,竞技体育实现了“安徽一流、全国知名、走向世界”的目标。
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,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稳定在95%以上。2025年,多名学生选择赴西部、新疆、西藏等地就业。学生发表论文40余篇,多人获得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“省级十佳大学生”等荣誉。

服务社会,聚力赋能
学院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,多次承办“国培计划”“省培计划”项目,以及各级各类教练员、裁判员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,承办安徽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(小学组)等多项省级青少年体育公益活动,并承办多项省、市级体育赛事,十年来培训各类体育人才超千人次,社会影响广泛。
学院与安徽省体育局深化体教融合,共建6个实习实训基地。与合肥市中小学共建“体教融合实践基地”,每年派出200余名学生开展教育实践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医疗机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。
十年来,学院持续优化体育设施,建设智慧体育馆2个,改造运动场地5处。与安踏、李宁等知名体育品牌建立合作,设立专项竞赛基金和奖学金,每年投入30余万元支持学生训练竞赛。

展望未来,深化改革
站在建校70周年的新起点,体育科学学院将继续以“体教融合”为核心理念,以“赛事赋能”为实践路径,持续优化“普惠-提高-顶尖”三级竞赛体系,打造“能上讲台、能下赛场”的双能型师资队伍。进一步推进“科技赋能”竞赛支撑系统建设,完善“激励评价”政策保障机制,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,为体育强国、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多“合师体育力量”!
十年砥砺奋进,十载春华秋实。体育科学学院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、更加扎实的举措,迎接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挑战,继续在学校事业发展中书写铿锵有力的体育篇章!(体育科学学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