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十年,是学校一体推进“申硕更大”、建设应用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十年,也是组织工作守正创新、提质增效的十年。十年来,组织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,聚焦大事要事,聚焦主责主业,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,组织工作实现了新突破,取得了新成效。
聚力首位首要,强化政治统领
推动理论武装往深处走,落实“铸魂赋能强基”工程,突出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等培训,系统实施处科级干部和党务干部全覆盖培训班,打造“干部行知夜校”培训平台,持续开展“新思想·我来讲”活动,培训党员和干部14000余名。推动集中教育往实里做,扎实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、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、党史学习教育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、党纪学习教育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各级党组织措施有力,全校党员广泛参与,党建“四项工程”、调研“四重奏”等相关做法受到省委主题教育《简报》刊发。推动自我革命往严处落,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,建立“月调度、季晾晒、年考核”推进机制以及“书记抓、抓书记”落实机制,修订和完善联系基层、发展党员、教育管理、工作考核20多项制度,完善定期督查、工作调度、培训指导等,强化责任落实。

聚力强基立根,夯实基层基础
抓固本强基,健全两级党组织优化升级、换届选举和定期督促机制,改设16个党委,组织4轮37批次二级党组织集中换届,优化调整党支部189次,推动教师党支部全部建在系教研室,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班级,基层组织设置更加科学,作用发挥更加突出。抓提质创优,大力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和“强基础、提质量、创品牌”三年行动,推进对标争先建设计划、四好培育创建工程、基层党建领航示范培育,构建国家级、省级、校级三级创建体系和辐射机制,学校立项党建示范创建项目43个,全省党建“双创”项目8个,并在多个党建创优项目实现突破,获批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1个,全省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,“强国行”专项行动团队2个。抓赋能骨干,配齐组织员队伍,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始终保持全覆盖,坚持委托施训,在延安、嘉兴、泾县、金寨等地举办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班,持续加强能力提升。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全链条,分层分类举办入党积极分子、预备党员等培训班,10年来新发展党员6722名,其中发展高学历、高职称党员近90余名,教职工党员比例达84%,队伍结构持续优化。


聚力选育并举 ,锻造中坚力量
坚持建强班子,突出一体化推进、结构性选配、系统性提升,有序做好干部集中聘任和日常调整,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、能力结构、专业结构,处级干部平均年龄46岁、研究生以上学位占比65%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比51%,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。坚持精培优育,建立理论武装、党性教育、业务培训、交流任职、挂职锻炼等干部培养模式,先后举办14期处级干部培训班,选派70余名干部参加省委组织部、省委党校等学习培训,224名干部到长三角高校、党政机关、乡村振兴一线等进行挂职锻炼、跟班学习。坚持严管厚爱,深入开展“干部作风建设年”活动,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,召开年轻干部“知责履责尽责 奋发奋斗奋进”“改革创新谋发展 奋发有为新征程”座谈会、集体谈话会,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。做实做细日常监督,定期召开干部管理监督联席会议,把从严管理监督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。

聚力发挥作用,赋能提质发展
坚持一融双促,建立健全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机制,制定《全面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入融合的意见》,推动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、人才引育、内部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。强化目标牵引,以“考准、考实、考出干劲”为目标,开展处级单位述职评议考核会,完善处级单位考核体系,推动考核更加精简精准,强化“一融双高”。强化作用发挥,扎实推进“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”活动和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、党员迎新争先锋、党员行知学堂、党员结对帮扶、党员亮身份做承诺、党课开讲啦等主题党日活动,各类竞赛、评比、项目申报中师生党员占比90%以上,荣获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共产党员6人次。主动服务大局,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,发挥学校优势,倾斜科教资源,强化队伍支撑,一体推进产业、教育、消费、党建帮扶成效显著,获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,《“行知计划”照亮乡村智志双扶路》入选省教育精准扶贫典型经验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连续获“好”等次。

“讲政治、重公道、业务精、作风好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。在收官“十四五”、谋划“十五五”,迎接校庆70周年之际,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,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以高质量组织工作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。